当前位置: 首页 » 黑客技术 » 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有,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

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有,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

作者:hacker 时间:2022-09-30 阅读数:105人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西方势力对中国文化渗透的新特点是什么?

冷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其战略目标转移到了中国,在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的同时,美国固守其“冷战思维”,抓紧时间利用其各种手段来进行颠覆渗透中国的活动。其中,文化渗透作为一种又古老又新潮的手段,愈来愈成为西方国家的新宠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化的不断加快,世界已由分散世界进入到整体世界。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使信息流通更为快捷,也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科技是把双刃剑,在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更应该意识到仍有不少西方势力妄图通过网络手段来干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传统文化。2011年以来在北非、阿拉伯世界发生的颜色革命充分表明西方通过网络进行文化、政治渗透的能量是巨大的,对我国的社会稳定造成了重大挑战。

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与此同时,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目前,我国的社会分层进一步显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流动存在固化现象。社会规范和道德的缺失使得我国社会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理想信念的缺失,对西方宣传的所谓“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都成为西方进行文化渗透提供了土壤,而通过网络这种新的传播形式,西方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手段和样式也层出不穷,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 目标人群青年化

中国的新生代人群大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发展而诞生的。第一,新生代人群对于新鲜事物的接触能力强,兴趣度高。加之大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一代人群很容易从父辈那里获得到更多的资源,由于对资源的占有度和支配能力的增强,使得其对获得新鲜事物的速度也就增强。第二,当代新生代人群大都没有经历过艰苦的岁月和大的社会变革,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盛行是新生代青年的一大特点之一。第三,追求个性和自我的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叛逆、乐意尝试和发现新事物也是青年阶段的特点之一。对新鲜事物的高接受能力、资源获得速度的加快,享乐和拜金思想的蔓延,追求自我个性等特性,恰恰符合西方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也给网络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因此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西方重点攻坚的目标。

以往文化渗透的对象主要是我国的党政人员、公众人物以及其他有声望的社会人士,但由于其接触壁垒较高,作用较小,影响较弱,不易攻破等特点,使得西方势力由针对社会上层人士转为针对社会基层人士,而青年是基层群体中最易攻破的。

西方势力通过文化对中国青年进行网络渗透的手段目前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网络使得电影、音乐的传播更加便利。把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通过电影、电视剧的手段来进行文化渗透是西方国家的惯用手段之一。根据《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观众观影行为分析报告》中所调研的数据指出,18岁-30岁之间的人群已经占到了人群总和的70.46%,18岁-25岁之间的观众占到了35.77%,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绝对主力,这也侧面反映出了我国的电影消费人群主要在青年。也意味着通过电影来对青年进行文化渗透是一条捷径。在国产片与进口片倾向对比中,进口片的倾向对比占到了58.54%。数据已经表明青年群体对进口电影的倾向是很大的,如果再使用互联网手段,那么其效果会大大加强。而目前来说出现的一个新的特点是,我国的一些国产电影、电视剧的内容也逐渐向西方价值观看齐、并拢,某些国产电影在其内容上毫不保留的把西方崇尚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展现出来,并且还美名“自我奋斗”、“自我实现”所得到的,具有极大欺骗性。通过华丽的服饰和装扮,出入高档消费场所,驾驶豪华汽车,语言对白之间无不透露着对享受、恋物的崇拜等等符号性的手段来凸显其价值理念,这些电影的目标人群恰恰是青年人。即便是这些电影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已经在社会上产生重大争论时,国家媒体进行大范围的批驳时,但是不少青年人群对此仍然乐此不疲,对其宣传的理念仍津津有味,并且不断吸引着更多人前来观看,在网络上更是具有极大的号召力。这种具有“西方价值的自我内化”倾向的电影、电视剧比西方直接进行文化输入显得更为可怕和危险,因为这表明,中国的一些文化产品制造商和从业人员已经把西方的价值观念作为其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网络则成为其利益最大化的最大推手。为了实现其经济利益而逐渐丧失了立场。也更显示了西方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已经产生了其想要达到的效果。

此外,一些针对青年的网络文化产品,打着“励志”、“青春”的幌子来吸引青年群体,但是在其内容上却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暗示性的方法和物体呈现将西方的伦理和价值渗透到这些文化产品上,最明显的就是在部分影视作品中加入西方宗教成分,例如举办西方宗教式婚礼,不同影视场合出现神职人员,饮食、言谈举止无不透露着对西方价值观念的崇拜和向往,这种具有倾向性的文化影视作品对尚不具有明辨是非能力的青年群体来说无疑是正中西方势力下怀。而网络流通速度的快捷使得这些文化影视产品以最快的速度展现在青年面前,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西方势力还通过大量色情、庸俗的文化产品来对我国青年群体进行渗透,青年的模仿能力和叛逆,青春期的躁动和对自我的思考都成为西方势力重点进攻的目标之一,西方势力利用中国在性教育上的空白,通过在网络上散播色情、庸俗文化产品,使得青年丧失意志,颓靡和分化青年群体,进而削弱青年群体的整体凝聚力。 青年群体,特别是高校中的青年群体已经成为西方势力争夺的重点对象。西方势力通过各种网络渠道,通过微信、微博等新的社交工具,不断在互联网上发布文章、利用新闻事件制造社会热点吸引眼球,从而在新闻事件中植入西方的价值理念,对涉世未深、政治敏感度不高的高校青年来说诱惑力极大,在缺乏有效的明辨是非的机制引导下,青年群体很容易被西方势力所利用,对我国的整体文化安全造成影响。

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对未来我国各项事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网络已经越来越成为青年群体生活中的必需品,如何把握和指导青年群体正确面对西方的网络宣传和文化渗透,如何把一些政治目的险恶、良莠不齐的糟粕文化给消除掉也是各级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之一。传统“堵”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环境,如何利用巧妙的办法引导青年群体明辨是非也是各级部门要研究和加以重视的。

二、宗教传播网络社交化

宗教渗透是政治活动而非宗教活动,政治恶意性是其核心的特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利用宗教对抗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以此实现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是他们的惯用伎俩 。

西方势力目前采用的“宗教+互联网”来进行文化渗透是西方势力屡试不爽的手段之一,互联网传播有低成本、难监控、匿名性、受众广的特点,为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宗教宣传和渗透提供了绝佳的前提条件。他们设立宗教网站和网页,进行视频传教,电子教义传教,建立网络宗教活动平台及互动机制,包括网上教堂、网上弥撒、网上论坛、网上远程进香等; 设立宗教网络学校,招收网络学生和信徒,建立宗教电子教务;设立宗教电子商务,进行宗教书刊和宗教用品销售;还通过大量群发电子邮件进行传教等。 然而传统的互联网手段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了,现在的“宗教+互联网”已经达到了一种新的阶段,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这种手段的传播方式更加便利,更加便捷和有效。特别是西方国家采用的脸书、推特等新兴社交传媒方式,在2011年前后北非、中东发生的“颜色革命”中已经被证明其强大的扩散和整合功能。2011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华盛顿乔治大学发表演讲。希拉里表示不仅要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发送“推特”消息,而且还要用中文及俄文发布“推特”消息。事实已经证明,“推特”在进行文化渗透和颜色革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极大地改变了地区局势的转变。

据《宗教与世界》杂志提供的材料显示: 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中文网站大约就有 1040 个,天主教的有 160 个,70%设在香港、台湾地区; 基督教的有 380个,一半以上设在港台,105 个设在北美、欧洲和东南亚。其中一些网站、网页已经成为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

部分西方势力也利用中国的微博、微信、QQ等社交工具,建立有关宗教的公众号和微博账号,或者采用一些其他的名称,隐蔽的进行传教、宣传活动,通过社交媒体网罗社会群体,利用其所谓的“传播福音”来吸引群众,组织有关活动,从而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中国的各个社会群体,使各个“听众”和“信众”自觉不自觉地践行其宗教意识形态。

社交媒体的零距离互动,极大地缩小了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距离,使双方可以获得更加贴心的接触,这也为其扩大受众人群打破了重要的接触壁垒,从而更好地使受众者从内心深处接受其宗教传播理念,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说过:“破山中贼易,攻心中贼难。”的确,在新的互联网背景下,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已经为宗教传播破除了“心墙”,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不满和个人的困扰也可以借助这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发泄,同时也可为西方势力拉拢我国群众奠定了技术和心理条件,也为我国的社会管理带了更大的困难。原有的“宗教+互联网”已经转变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宗教+社交媒体”模式。

面对波谲云诡的全球局势,正确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社会管理,也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之一。在网络社交媒体中掌握主动权,防止西方势力利用“宗教+社交媒体”进行文化渗透是摆在政府和社会的一大课题,值得研究和思考。

三、争夺网络话语权隐秘化

在互联网的匿名性、开放性、随意性的特性下,我们很难分辨出哪些“网络声音”是真正的为国家、为社会担忧的爱国者,哪些是不怀好意、另有企图的“特洛伊木马”。网络时代中,对话语权的争夺愈发激烈,语言愈发极端,而其背后的身份我们却不得而知,这就造成了整个网络空间中,我们无法详尽的得知这些发声者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干扰,成为了新形势下的西方对我国进行网络文化渗透的新特点之一。

话语控制是文化渗透的关键环节。话语占领也就是权力占领。福柯在论述知识、话语和权力的关系时,提出了“话语就是一种权力”的观点,这种观点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现实。

网络的大众化和普及已经成为了新形势下的传播环境的主流。网络正以其强大的力量逐步取代电视、报纸、电台在传播信息的地位。舆论场是话语权争夺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文化渗透的绝佳机会之一。网络话语权的争夺对大众舆论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传统的网络话语权往往是依靠行动者主动发布文章,发布新闻等消息来吸引群体,从而争夺舆论场。而现在的一大新特点在于,西方进行文化渗透往往采用新闻评论的方式来进行,他们不会主动发布文章或制造新闻,而是依靠现有的新闻热点和社会事件进行评论和分析,在既有的新闻事实基础上来主导舆论,形成“意见领袖”。换句话说,社会热点和社会事件的产生对西方势力来说是一个主动出击的好机会,他们可以以旁观者、评论者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倾向性的评价,利用隐讳的文字和语言来评论社会热点,从而在内容上发布损害中国社会利益的言论,并宣扬其西方社会的优越性。

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开放性和随意性等特点,使得西方势力很容易地介入到社会热点和事件当中去,依靠大数据的整合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他们很容易地对一个社会热点和事件可以迅速的形成全面、直观的分析和判断,并找到其要害和纰漏,一旦加入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那么对舆论就有着不可估量的引导性作用。如果一旦发现舆论风向发生了转变或者对其不利,他们又会很容易地退出或消失。但对于缺少完整的信息来源、对社会热点和事件缺乏理性分析的部分网民来说,这极易掉进西方势力所设下的舆论陷阱。 此外,评论话语形式的多样性也极大干扰了舆论的正常导向。进行文化渗透可以有多重方式,可以对社会热点进行“流氓式”地、“口无遮拦”地炮轰,也可以是含沙射影的讽刺和嘲弄,也可以是对比性的评论,加之“网络水军”的机制,使得部分评论得以迅速扩散和放大,以至于对整体社会舆论的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舆论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网络的传播为舆论的发生和演变提供了绝佳的场所,每一个网民、每一位互联网的使用者都会成为参与舆论的因素。针对于网络话语权的隐秘化特点,各级部门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帮助网民和群众明辨是非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增强网民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网民的理性思维能力是社会和网络管理者要重点注意的。

四、语言西化和暴力化

我国的网络文化环境中的语言环境西化和暴力化的趋势明显,主要是通过网络游戏的发展衍生而来。西方电影、电视剧的传播也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态势。主要表现为自日常的网络对话中大量使用拉丁字母,使用污秽语言文字,用影视作品对白相互交流等形式。而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网络语言也已渗透到日常的交往中。

语言的西化和暴力化是上述三个特点所派生出来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低龄(19岁以下)、学生群体占比分别为46.1%和46.4%。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比例高达75.1%。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青年群体仍然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而网络游戏的目标市场又主要以青年群体为主。因此青年在网络游戏或其他社交活动中都会使用网络语言。拉丁文字和其他西方语言文化在网络游戏中得以滋生和发展,对我国传统语言文字的文化生态是具有挑战性的。当青年群体沉溺于网络世界中时,其游戏中所使用的文化符号便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其行为和思想当中,并在离开虚拟世界后继续发生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用“游戏语言”来交流,久而久之其“游戏语言”中所体现的西方价值观便会映刻到其行为上。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青年群体大量使用拉丁文字和西式语言,正是西方势力所要达到的效果。从语言上来进行文化渗透,是西方势力的惯用手段。借助网络游戏,更加快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广度。目前诸多网络游戏中,暴力化的场面层出不穷,暴力化的语言更是伴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而进一步蔓延,因此语言的西化和暴力化,与网络游戏的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网络话语权的隐秘性,我国的网民很难分辨出敌我实力,因此如果西方势力在舆论场或其他社交场合使用暴力化的语言,那么对我国的很多网民来说,其煽动性就会增强,社会的对立性就会增强,极大恶化了我国的整体网络文化生态。

五、结语

总体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争夺的热点场所。全球化背景下的互联网时代已经不能阻挡信息的传播,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要敢于面对新形势下的世界格局,主动出击,在互联网上占据主动权。牢牢把握住青年群体的思想动向是防范西方进行文化渗透的大前提。对于话语权的争夺,我们更要敢于“亮剑”,敢于说话。文化是具有潜移默化性质的,我们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网络阵地上,树立起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大旗,不断丰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们需要依靠互联网,进一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我们也要依靠青年群体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文化形式来传播和弘扬我国的传统和现代文化,使“软实力”真正“硬”起来。通过对上述特点进行分析,我国各级部门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互联网文化战略体系,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注释:

匡长福.浅谈西方对华文化渗透的新路径.形势与政策.2011(5).50.

莫岳云、李娜.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几个问题.湖湘论坛.2014(2).106.

龚学增.关于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渗透的几个问题.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2008.

金民卿.西方文化渗透的程式与路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8).105.

网络营销工具常用的有哪些

在现阶段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的网络营销活动中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常用的网络营销工具包括企业网站、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实名通用网址、即时通讯、浏览器工具条等客户端专用软件、电子书、博客、RSS等。借助于这些手段,才可以实现营销信息的发布、传递、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为实现销售营销的有利环境。

网络营销工具是在互联网上从事营销活动所使用的工具,充分利用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了互联网技术的一切特点,这是传统营销工具所无法比拟的。这些特点包括:l)跨时空性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2)迅捷性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3)互动性;4)智能性;5)多样性;6)经济性;7)虚拟性。

网络营销工具是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营销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它的产生有一定的技术、观念和市场基础。

扩展资料:

网络营销的起源:

网络营销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90年代互联网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通过一系列网络营销策划,制定和实施的营销活动,可以更有效的促成交易的新型营销模式。

简单地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为达到一定的营销目的而进行的营销活动。

随着互联网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人们对网络营销理解的进一步加深,以及出现的越来越多网络营销推广的成功案例,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网络营销的诸多优点并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进行营销推广。

网络营销不单单是一种营销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信息化社会的新文化,引导媒体进入一个新的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营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营销工具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的。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2.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进行文化渗透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美国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了美国的国家形象、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甚至民族的感受和价值判断。

面对美国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国青少年如果过多地接触可能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认同和依赖。这种文化侵入不仅会模糊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们成为崇拜美国文化的人。

美国网络文化霸权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还突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国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上网信息含量大,因而他们的网站成为上网者访问最多的地方。英语成为一种通用的时尚化标准语言,不懂英语几乎难以在网上交流,这激励了中国青少年学习英语的热情,却使他们忽略了汉语的重要性,导致他们驾驭汉语的能力下降。最明显地表现在汉字的书写上,一是提笔忘字,错别字增多;二是字迹潦草,美观度降低,书法被严重忽视;三是对文言文、古代诗词歌赋渐渐失去兴趣,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以致汉语面临萎缩的危险。

3.在中国网罗大批青年人才,培植西方文化代言人

美国针对中国青少年的人才战略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1)在高校设立奖学金项目,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感激之情,吸引他们毕业后自愿到美国定居或到美国在华的外企工作。如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在清华、北大和复旦等中国一流高校中设立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自1995年起,美国GE(通用电器)公司一直为北大、清华、复旦和上海交大等四所高校提供奖学金和奖教金,迄今已有近千名师生获得此奖。GE在中国西部地区设立的首个奖学金项目于2002年10月23日在四川大学启动。美国MOTOROLA向中国高等教育的捐款也累计达到1100万元。(2)利用教育优势,放宽美国的留学政策,不断从中国的高等院校乃至中学选拔比较优秀或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出国留学,并以高薪、优越条件等吸引其中的突出人才留在国外或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人。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3)培养在跨国公司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形成美国式的工作理念、生活习惯,成为美国价值标准的所谓的“白领文化”,并逐渐融入相当一批中国青年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时尚文化。

二.

美国的文化霸权已经对中国青少年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防微杜渐,提出自己的有效对策。

文化方面的最大威胁主要表现在对异质文化的认同上,而青少年群体是最容易认同异质文化的特殊群体,因为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全球参与意识强烈;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思想比较容易发生动摇。

对中国青少年而言,除了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之外,由于中外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 社会 转型期青少年在民族文化认同上存在一定缺失:

(1)他们文化分辨能力较差,接受的文化安全方面的教育相对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认识不够清楚,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多,造成在多元文化面前缺乏判断、分析和选择的能力,从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极易改变。(2)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些青少年过分崇尚非理性,失去了人生目标和方向,内在心灵世界没有了依托,缺乏信仰、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追求,失去了精神家园,出现了“思想真空”状态。(3)大部分青少年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淡薄。目前适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全球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市场价值支配着我们的生活,青少年对主流文化的价值产生质疑,对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态度冷漠。一份调查表显示,当问及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及包括腐败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时,答案经常是“说不清楚”、“无所谓”。

加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使文化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对于中国青少年而言,他们将会受到更大影响。

网络传播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传播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信息化发展正在形成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集文化整合、经济竞争、利益冲突为一炉的社会变迁和文化革命,使我们的社会和文化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

3.1 网络成为舆论和思想控制的工具

媒体既能影响人们思考什么,也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媒体按一定的价值观和公共政策目标或意识形态导向,在对外部世界报道时进行取舍、加工、整理,并赋予它们以一定的意义结构和认知框架而后予以传播,这种对世界的诠释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环境和事件的认知和判断。网络传播中,从政府到主管机构到网络服务提供商再到各个具体的参与机构和个人,他们自始至终按照各自的标准筛选和推出符合其价值观的内容以及表述、传播方式,例如目前普遍利用的内容推送、筛选和强化技术与规范,就是少数公司团体和个人根据一定社会的主流价值设计制订和推行的,其中当然体现了这些阶层和团体的意志;各国政府为保障自身的信息安全和利益,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实现把关“封杀”某些网站;通过扶持重点网站以贯彻自己的意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本国的网络信息传播在全球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对内容的选择、网站结构页面设计以及推送技术,把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并认为是重要的信息传播给受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世界并不是一个自由天空,尽管网络受众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但仍然无法摆脱思想和传播处于受控的状态。

3.2 网络信息霸权的突现

从全球信息网络传输的角度来分析,据统计,美国互联网用户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用户的54.7%,第二位是日本,以下是英、加、德。发展中国家网络用户占全球的比重不足20%。将近90%的数据库都集中在美国。这种网络分布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导致国际间的信息获取、占有和利益分配中的不平等问题更为突出。互联网在跨国界的信息交流中虽然大大降低了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们进行交流的限制,但严重失衡的网络发展致使国与国之间信息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文化因信息化发展的滞后意味着他们要更多地接受外来的信息,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媒体和信息的影响。互联网协会主席唐•西斯说道:“如果美国政府想要拿出一项计划在全球传播美国式资本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话,那么互联网就是它最好的传播方式”。由此,以美国等强势国家试图推行网络霸权的意图可见一斑。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世界”。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权力正在向信息拥有者手中转移。

3.3 网络文化的侵略与控制

文化的输出与科技的垄断使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利用网络进行文化渗透和政治渗透的可能性与破坏性日益增大,并形成一种信息网络文化的侵略与控制现象。由于网络文化背景之后,渗透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利益的影响,在知识经济、网络环境支撑的全球化时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兼备经济、军事和网络大国的地位,借助于网络上强大的语言文化优势、信息资源优势、网络传播优势,通过创造一种所谓全球文化经验,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别国,以文化上的一致性压制文化上的差异性,削弱了单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凝聚力,造成了与全球化相联系的文化趋同现象,这种文化趋同带有浓厚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殖民主义色彩。比尔•盖茨曾一语道破天机:“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的共享”。所谓的“世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是西方文化,尤其是以美国为中心的文化。

3.4 信息泛滥的社会影响

由于信息生产和传播技术的革命,特别是全球信息网络的沟通和媒介文化的泛滥,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正在经受着网络、媒体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响。信息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信息过载、重复、失实和误导。信息的生产量不正常地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类和社会能够进行处理和利用的限度,不仅不能帮助人们消除不确定性,反而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而成为负担,更带来难以估量的浪费。低质信息和大量误导、失实信息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极容易地不断繁衍,不断加速、无节制地、广泛地向社会传播,使人们处于低劣的、无关甚至有害的信息包围之中。西方的价值观念,社会落后意识和文化垃圾,正在成为主宰文化取向的重要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手机的使用对人际交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及其应用象互联网一样发展那么快,象它那样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和交往方式影响那么大,并且,随着高度信息化网络社会的到来,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式、观念和意识等方面也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在这个时代,最热门的人际沟通方式是网络上多媒体的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之所以热门,主要在于网络对人际沟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利处:

首先,计算机最终是由人来控制的,也就是说网络的最终组成单位是计算机系统和人。当今世界网络用户数以亿计,中文网络用户也多得不能仅仅用“成千上万”来形容,如此众多的网络用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际圈。在这个交际圈中,人们利用网络可以一对一的聊天、写信,也可以公开发表言论,网络可以使你认识很多人,也可以使很多人认识你,这样你的人际圈子自然会变得更大,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也更方便。国际互联网的最大魅力就是在于它能拉近不同社会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拓宽了人们的思维,从而导致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

其次,网络的本质是消除地理距离,实现资源共享。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可能因为地理的差距不能进行交流,一个国家的信息不能很快地传播到另一个国家。但网络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在网络上直接的交流还可以打破因职业不同而产生的心理隔膜。在打破了这些隔膜之后,人们少了许多顾忌,可以表现出真性情。网络上同样有喜怒哀乐,由于网络形成了另一个社会——虚拟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不但不会压抑人的感情,相反会使人的感情更加丰富。

第三,网络聊天具有一定的心理疏导功能。互联网的兴起,给人们宣泄心理矛盾提供了新的渠道。网络聊天是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自由交流。网络聊天的人互不相识,不必担心自己的言谈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不良后果,也不必担心自己的问题被别人耻笑,自己的观点可以及时地在聊天室表达出来,不再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参与聊天的人无论是哪个阶层,都能进行平等交流。并且参与聊天的人数不受限制,交流的范围可以非常广泛,能获得多角度,多方位的启发。这些特点对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心理障碍,避免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起到了一定作用。有些心理学专业的聊天室,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开辟了多个房间,具有相同问题的网民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流。有些心理医生也是网络爱好者,由于他们的参与,一些人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有益的疏导和帮助。由于人们都是采用匿名的方式,而且只限于文字交流,所以可以自由安全地讨论隐私方面的禁忌话题,这是其他沟通方式无法比拟的。心理问题通过及时的宣泄和疏导,就不至于淤积成疾了。

第四,电子邮件服务比传统的邮政服务更便捷更经济。电子邮件服务是网上最常用同时也是最传统的功能。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型联络方式,电子邮件有快捷、安全、廉价、可传递多种媒体等传统邮政服务无法比拟的优点。许多新开发的电子邮件系统的功能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帮助用户识别真假邮件,文字自动转化成动画等,都给人们增加了无限乐趣,也给沟通带来不少新意。电子邮件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交流,相隔遥远的两个人,用电子邮件在几秒钟之内就能实现邮件的传递。1999年12月24日,印航空中客车A-300客机在尼泊尔被劫持,第一个接到发自航班内的报告的不是印度政府,而是印度驻北京大使馆,这个消息来源则是一封误送的电子邮件。当时,机上一位乘客利用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通过国际互联网偷偷向一个中国网站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说明这次劫机事件及当时机上的情况,发送时却写错了地址,以致邮件被一名中国网民收到又转发到印度使馆。印度外交人员接到电子邮件后马上用传真呈报到新德里,印度政府由此掌握了被劫飞机上的详细情况。可见电子邮件在当今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第五,如果说电子邮件是网络传统服务功能的话,那么网上救助就是人们对网络功能的扩展,也使网络带上了感情色彩。1998年2月6日,福建师范大学的何婷芳被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胸八腰二髓内胶质恶性肿瘤。这对于家在农村的何婷芳及其家人来说,是无法抵御的精神打击和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3月20日上午11时51分,“SOS——一个生命垂危者的呼救”的文稿贴到了互联网的BBS(电子公告栏)上。于是,世界各地的热心网友马上行动起来,有的人在翻译,有的人在转贴,到了傍晚,世界各地的BBS上已经嘹响了来自福州的SOS的急切呼救。下午三时,第一笔600元的捐款就送到了组织者之一、日本网络爱好者野山闲水的办公室里。在短短的4天之内,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两万余元捐款。随后而来的网络远程会诊、转院治疗,一切都在热心的网络爱好者们组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八月,事情的发展终于有了一个让网络爱好者们放心的结局,远在北京的何婷芳可以下床走路了。没有任何官方的命令、政府的文件,不分任何国家、民族和职业,也不求任何回报和感谢,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人们的注意力都在极短的时间里自觉地聚集在一个弱小的生命面前。你可以从中领略到网络世界带给人间的亲情和温暖,可以目睹新技术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生命奇迹。狭义的网络救助仅指救人于“危难”之中,而广义的网络救助则泛指所有在网络中发生的协助或帮助。这么多人如此衷情于网络,就是因为网络已经提供并且将会更多地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营养”,那就是:信息、技能、关怀和爱。网络让更多的人彼此心与心相连,让世界更加爱意无限。

第六,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多有利因素。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知识,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运用互联网络,可以直接面向世界宣传我们的观点、立场、主张、扩大了受教育面和参与程序,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网上加强对网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可以大大提高网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经常化。网络上反映的思想更真实,教育的针对性会更强。大多数人一般采用匿名上网的方式,因此流露的思想倾向大多是真实的。而在传统的问卷调查和谈心中,有许多人常常伪装自己,不愿意流露真情。学生在网上流露的思想倾向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网络的信息交换具有双向沟通的特性,能及时反馈,能反复询问,互动程度更高。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更强。

对于互联网所创造和提供的全新环境,人们好象还没有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而对于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少人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一些惊慌失措。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互联网也是如此。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互联网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现实社会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并对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比如,美国一项研究就指责互联网是造成夫妻离婚的第三者,他们认为虚拟的聊天室,过多的上网时间和对家庭的忽视都有可能对婚姻造成威胁。另一方面,网上暴力、网上色情、网上犯罪也使思想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互联网对思想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对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人们也不断地看到并感受到了这些行为及其所带来的恶劣后果。如1999年的CIH病毒横扫全球,造成6000多万台电脑黑屏死机,我国也有36万台电脑和数万台服务器瘫痪,致使大量存储于其中的宝贵资料和重要数据在一瞬间便化为乌有,国家、单位和个人都蒙受了巨大损失,而制造此病毒的却是台湾的一名青年学生。又如一些人通过结交网友,骗取对方信任,进而偷窃其财物。据报道,2000年1月,一天津男子句某在一网吧内,与常来此上网的女青年赵某相识,接触中,二人成为朋友。2001年1月13日,句某到赵某家中拜年时,偷偷将房门钥匙藏起,并于次日来到赵某家,用钥匙打开房门,窃走随身听和自行车等财物,价值2100余元。后深夜在其他地方行窃时露出马脚,被民警当场擒获。此类依靠网络交友骗钱的事件屡见不鲜。同时一些网站提供的不良信息,如色情网站等,还有年轻人通过网络在一起彼此灌输消极的甚至错误的思想,这些都将严重影响青年人的人格成长。与健康的社会文化相比,淫秽、色情、暴力等不良文化的传播速度更快、面也更广,在互联网上也是如此。虽然世界各地对垃圾文化的传播都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但要将这些东西如同犯罪行为一样从互联网上杜绝掉,还需要全人类漫长而艰苦的努力。

其次,互联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加速各种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合,促使各种文化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正日益严重地面临着“殖民文化”和“文化侵略”的压力。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阵地和开展舆论斗争的新舞台。这既为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现代化手段,也为我们拓展了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的工作渠道和容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也把互联网作为传播资本主义思想观念、文化渗透的便宜工具,加紧利用互联网同我们党争夺群众,特别是争夺青年。

据有关统计,目前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约占5%,其他语种的内容只占5%,这说明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巨大压力,或者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文化上的新殖民主义。对于多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无奈地面对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成为网络时代文化的被动受体。而发达国家在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传播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将其意识形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等四处传播并强加于人,对受众群体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这种影响便会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使人们对其逐渐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并最终走向认同和依赖,与此同时,却丢掉了对本民族文化与价值的信任、依赖与自豪。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这种倾向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其丧失凝聚力,毁灭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体系,动摇其存在的基础。目前,这种现象和趋向已引起了各有关国家的重视,它们纷纷呼吁和强调要努力保持世界各民族多样化的文化和语言及其传统。全球性的网络化虽然有利于文化交流,但是它也会带来文化冲突。

网络的自由度,一直是一些年轻人觉得无拘无束的空间,因此有人在这里发表种种议论和情绪,包括对任何事物的爱恨情仇。网络让这些年轻人找到了一个宣泄心中不满情绪的空间和场所,但是一旦网页上的仇恨情绪蔓延,很有可能引发现实生活中的仇杀。

第三,合理的个人隐私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应该得到充分的保障,然而,这种权利的保障在网络时代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传统社会中,个人隐私比较容易保持。而在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娱乐、工作、交往都会留下数字化的痕迹,并在网上有所反映。一方面,网络服务商为了计收入网费和信息使用费,需要对客户的行踪进行详细的记录,由于这种记录非常方便,因而可以达到十分细致的程度。另一方面,政府执法部门为了查找执法的证据,也有记录人们行为的需要。这就产生了个人隐私与社会服务的安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个人而言,他的隐私权应该得到保障,对于社会而言,他又要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产生的后果负相应的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因而,其行为又应该留下可查证的原始记录。

第四,从社会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的角度看,互联网的发展在给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交流提供了巨大方便的同时,又在物理空间上进一步孤立了个人,限制和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交往方式和情感方式,产生了诸如孤独、网癖、盲恋等一系列包括道德问题在内的社会问题。

一般来说,人们在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情感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心理、观念、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如果不能适时地加以合理的引导,就会导致一系列不良的社会问题,从而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我们所决不能忽视的。因特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不容质疑,但另一方面,患“网络综合症”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一部分人表现出网络交流方式比现实生活交流心理投入更充分,通过网络,他们可以较少顾忌地投入,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他们而言,在网上他们要热情、开放、活泼的多。事实上是一种双重人格的表现,如果这种表现不过分,应该说还不属于有心理障碍问题。但是对于一些沉溺于网络之中不能自拔、籍网络生存方式以逃避现实的人来说,就应该属于心理障碍问题了。如果以网络交流为一种现实生活的补充,那么这种方式对心理健康能起到很好的调适作用;但如果过分依赖网络交流,其心理障碍就会更趋严重。伴随社会文明的进步,网络走入我们的生活也将成为必然。但是,面对心理焦虑、双重性格等问题,如何面对网络生存对人们而言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第五,电子邮件是人们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联络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实际上,由于某些邮件服务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致使电子邮件的可靠性很差,以至常常延误工作,造成巨大损失。

互联网的产生和飞速发展是20世纪末的一个奇迹。它用以往任何一种方式都望尘莫及的速度将时间、空间造成的障碍无情抛开,在全球范围内为人们传递着信息。它的出现,使全世界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地球村”,揭开了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新时代。但是网络生存肯定不可能替代我们正常的现实生活。目光的对视、身体的接触、语言的感染等等是网络沟通所不能替代的。网络交流带给人们的应该是一种新生活方式的乐趣,我们只有正视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克服对网络的迷信,使网络为社会进步服务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

我理解的互联网思维:1、永远站在用户一边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而不是对立面。2、核心竞争力产品一定免费,越有竞争力的东西越要免费。3、不要期待每个用户都会给钱,但是总会有用户给钱。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一 、互联网创业+O2O

O2O是把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这就为传统的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渠道,现在传统企业的生意越来越不容易做,成本逐渐增高,而通过O2O的方法,

可以降低营销的成本,开辟新的市场渠道。比如:在南京有个姓王的小伙子,自己经营一家水果店,生意很冷清,后来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他朋友让他在互联网上找找机会,于是他找

人搭建了一个网站,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他的产品,没想到现在的每月营业额达到了30多万,南京当地的媒体也有报道。当然线下的生意和线上的生意结合有很多的方法,但是现在的传统生意互联网化,是逃离不了的趋势

信息时代,在每天大量的杂又乱的信息冲击下,生活的重重压力下,各个层面的人每天都在挣扎,一方面想着自己创业既有足够的空间时间使自己不再每天累死累活的工作加班,又能创造出足够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的现实是,没房没车,还没钱,房租,水电有时候都要拖欠,创业?oh no,原始资本都没有,拿什么创业?然后就是每天依旧被生活折磨着,想不出自己还有什么价值,唯一的依靠就是那份可怜的工资,幸好还有人愿意用自己。于是就只能这样“半死不活”的凑合。

互联网+的时代,创业或就业

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市,爸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工作不好找啊,你就是卖力气都不一定有人用你。其实这话说的有一定根据,2014年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年”,2015年,有关权威资料显示,大学生就业总体供过于求,今后若干年内,全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大致在2200万—2400万人,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大致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800万-1000万个,这样,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在1200万-1400万人。好的,这个问题就此打住,我说并不是来说什么就业不就业的问题,当然我也解决不了,我只是引导大家关注这个客观事实,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很有必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一下。

2.我联合互联网上的一群大牛,组建了一个互联网创业的免费学习群,你只需要来我们这个群里听就行,开头的的第一部分是:二一五.,位于中间的第二部分是:113,处于最后一部分的是:五八七。 这里有免费的学习资源,每天直播课程,不需要你付出什么,只需要有一颗学习的心就可以了。 不是想要学习的就不要加了。

我记得前几天看新闻时习同学提到了几个字“互联网+” 我是在网络上面看到的,每天在电视前看半小时新闻我是受不了的,我只是偶尔浏览一些新闻,喵一眼有什么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刚好那天就看到了这个,有些人说不懂啥是互联网+,好的,你先去百度,我懒得说了简直。

今年的1月22日,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这个数据已经很明显了,基本有一半的国人都成为网民,这也就是说,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影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传统行业的市场在一点点被分食,所以要讲互联网+。线上的优势和线下的相结合,为人们创造更方便快捷,舒适的服务,才能在这种形势下不被淘汰,创业不再是需要很多的资金,你可以不必有自己的实体店,网络就可以帮你完成,当然,开网店是前几年的事了,我只是说这个道理,有些人老是说他也想创业,可就是没钱,但是,在网络上面创业真的需要很多钱吗,都是自己骗自己的借口,这样的人就不用多说了。扯得有些远了,我只是想说,互联网迎来了新时代,要充分利用这个形势,优化自身行业,才能更好的拓展市场,在新的形势下大放异彩。

最后,谈谈创业的那些事。

一说这个词,我想起一句话来,创业年年有,今天特别多。呵呵,确实,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都做过调查,有数据显示,在每年那些排山倒海的求职大军里,有一些人选择了自主创业,在校大学生网络兼职创业比例呈增长趋势。

今天我只说互联网创业,它的形式也很多,就说开网店卖东西吧,从开始的淘宝天猫,亚马逊,京东等到现在的空间网店,微商,成本越来越少,几乎没什么门槛,还有一些线下的作者转到线上发展在各大网络小说网成名成神的写手,软件工程师更不必说,凭借自己的技术,在网络上渐渐建立自己的声望,拥有自己的一批忠实客户。

创业的形式五花八门,途径也多种多样,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坚持和相信,如果你没有这份决心和毅力还是乖乖找份工作吧。创业初期难免经历挫折,但最难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孤独,没有人会教你怎么做,也没人会因加班而奖励你,而在于你为这些网民带来了什么价值,当你能创造出价值的时候,才算熬过了这最难的几天。这个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3个月到1年的时间,但多数人是死在年三十儿的晚上,听得起来你可能觉这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这样,坚持看起来容易,却很少人能做到。往往就差那0.01的努力,就会淘汰大多数人,所谓“剩”者为王就体现在这细微的差距上。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看清了时下的形势,希望大家在这个新的时代把握机会把握自己,千里马不一定需要伯乐,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伯乐。

  • 评论列表
  •  
    发布于 2022-09-14 11:22:42  回复
  • 钱吗,都是自己骗自己的借口,这样的人就不用多说了。扯得有些远了,我只是想说,互联网迎来了新时代,要充分利用这个形势,优化自身行业,才能更好的拓展市场,在新的形势下大放异彩。最后,谈谈创业的那些事。一说这个词,我想起一句话来,创业年年有,今天特别多。呵呵,确实,
  •  
    发布于 2022-09-14 01:47:33  回复
  • 低,书法被严重忽视;三是对文言文、古代诗词歌赋渐渐失去兴趣,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以致汉语面临萎缩的危险。 3.在中国网罗大批青年人才,培植西方文化代言人 美国针对中国青少年的人才战略互联网文化渗透的工具
  •  
    发布于 2022-09-14 05:27:26  回复
  • 替代的。网络交流带给人们的应该是一种新生活方式的乐趣,我们只有正视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克服对网络的迷信,使网络为社会进步服务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我理解的互联
  •  
    发布于 2022-09-14 04:19:54  回复
  • 这个,而是孤独,没有人会教你怎么做,也没人会因加班而奖励你,而在于你为这些网民带来了什么价值,当你能创造出价值的时候,才算熬过了这最难的几天。这个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3个月到1年的时间,但多数人是死在年三十儿的晚上,听得起来你可能觉这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这样,坚持看起来容易,却很少人能
  •  
    发布于 2022-09-14 03:52:56  回复
  • 却很少人能做到。往往就差那0.01的努力,就会淘汰大多数人,所谓“剩”者为王就体现在这细微的差距上。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看清了时下的形势,希望大家在这个新的时代

发表评论: